金融“活水”润泽祁连山 牧民增收致富劲头足

“张掖的玉米秸秆香,祁连的牛羊膘情壮。”走进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——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“异地借牧”点,养殖户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与圈舍里此起彼伏的牛哞声交织成景。农行海北祁连县支行精准滴灌,把金融活水送到借牧一线;从“逐草而居”到“跨省借牧”,小小牲畜正牵起两地生态、经济、民生“三赢”的新纽带。
贷款直通牧场:从“等贷难”到“及时雨”
祁连山下,七月骄阳映照着张掖市民乐县整齐的养殖大棚。养殖户马英穿梭在牛栏间,育肥牦牛毛色光亮。“能放心扩大规模,多亏了农行这笔‘及时雨’!”他口中的“及时雨”,正是农行海北祁连县支行发放的100万元贷款。而在不远处的养殖棚里,来自祁连县扎麻什乡夏塘村的马忠义抚摸着健壮的牦牛感慨:“去年9月刚搬来时只有300多头,不是农行20年的接力支持,我们的养牛产业早完了!”
农行工作人员讲解金融政策。人民网 顾斐菲摄
创新贷款模式 激活产业新动能
草场“轮休”催生异地借牧,为缓解祁连天然草场压力,“异地借牧”模式应运而生。
马忠义算了一笔账:“张掖玉米秸秆多,租赁棚圈便宜,光草料钱每月就能省1万多!”但跨市转移、规模扩大的资金需求曾是最大难关。
农行海北祁连县支行创新“政府增信+活畜抵押”贷款模式,让养殖户轻装上阵。马英对比利率变化:“过去100万元贷款一年利息近7万。现在农行贷款利率加上国家贴息,两年省下近10万!”马忠义今年贷了90万元,“村里八成养殖户都靠农行资金周转,三年还清本息,利率实实在在!”
西门塔尔牛毛色光亮。人民网 顾斐菲摄
金融活水持续赋能 共绘富裕新图景
机械化正改变传统牧业图景。在自动饲喂区,搅拌机将草料精准传输至撒料摩托。“两人管300头牛很轻松!”马英演示着。
在张掖市郊,祁连县八宝镇养殖户陈明仰望着成排的钢结构牛舍。“2015年在农行贷了35万起家,在祁连养了600多头牦牛。”他指着占地百亩的牛棚笑道:“2020年带着合作社搬到张掖,2021年农行420万贷款让合作社站稳脚跟,今年又批了600万扩建新场!”施工图上清晰标注着进度。2025年10月,这座能容纳4000头牛的全封闭式养殖场将正式投产。“过去在祁连散养费时费力,新场实现机械化喂养,10个人的活4个人就能干完!”
成排的牛舍。人民网 顾斐菲摄
“这批160头出栏后每头能赚1万元。”马英信心满满。马忠义则计划秋收后继续扩大存栏:“有农行托底,咱就敢甩开膀子干!”
农行祁连县支行行长武彬介绍:“近五年我们累计投放‘异地借牧’贷款超8000万元,200多户祁连牧民在张掖扎了根。”当金融活水浸润祁连山麓,草原上的歌声正嘹亮。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